黃海海戰背景
黃海海戰是發生在1894年9月15日下午的一場慘烈的海上戰爭,交戰雙方一邊是裝備精良的日本聯合艦隊,一邊是洋務運動下整編的北洋水師,兩支艦隊的海上打擊能力都非常強勁,但是在這場戰爭中,中國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完全處于下風,屬于被動挨打的局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戰爭背景太過復雜,所以黃海海戰背景也成為后代歷史學家討論的話題。

黃海海戰圖片
在黃海海戰發生之前大清朝和日本兩個國家局勢已經非常緊張,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后綜合實力大增,逐漸有了占領亞洲攻打中國的想法,而且通過戰爭從中國掠奪財富也是對日本局勢非常有利的。
其實黃海海戰背景還應該包括朝廷之中主戰派和主降派的黨派之爭,清朝末期統治十分混亂,光緒皇帝沒有能力挽救大局,他卻一直搖擺在主戰派和主降派之間,主戰派的主要領導者林則徐等一度主張光緒皇帝跟日本人拼死一戰,還有勝算的把握,而主降派的官員貪生怕死畏首畏尾,他們故意夸大戰局抹黑北洋水師,污蔑洋務運動所帶來的成效,企圖混淆視聽,讓光緒皇帝認為中國海軍不堪一擊,還是早日投降為好,割地賠款也在所不惜。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光緒皇帝最后終于下定了決心,他決定要與日本人背水一戰,但是可惜當時朝廷中沒有幾個人是支持光緒皇帝的,一些主降派的官員占了大多數,他們在朝廷之中煽風點火四處搗亂,不僅讓光緒皇帝的政令貫徹不下去,還給北洋水師的組建造成很大困擾,這也是黃海海戰背景之一。
黃海海戰過程
黃海海戰過程總共歷時5個小時,從1894年7月15日上午12點開始到下午15:30日本鳴金收兵結束,整個黃海海戰中,日本損失了官兵30余名,而中國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其中致遠號和定遠號更是遭到沉重打擊,永遠不能繼續服役。

黃海海戰圖片
后來歷史學家在討論黃海海戰過程這個問題時大題把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日本人組成聯合艦隊發動突襲的時候,當時是9月15號正午12:50左右,雙方艦隊相距3千米,日本的第一艦隊一邊以猛烈炮火射擊,一邊加快速度橫在北洋艦隊之前,北洋艦隊由于沒有應對措施被打了個措不及手,第一階段完全是日本占到絕對上風的一個階段。黃海海戰的第二個階段是中國北洋艦隊的自衛反攻階段,當時午后兩點左右北洋艦隊開始組織起有效的自衛反攻,第一游擊隊已經通過了北洋艦隊的右翼,正想轉入北洋艦隊背后的時候,北洋艦隊的定遠號和致遠號對日本聯合艦隊進行雙重打擊,日本聯合艦隊被3顆炮彈打中,船體開始漏水,使得戰局有了一絲好轉。第三個階段是決定勝負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形勢非常不利,當時鄧世昌所指揮的致遠號已經被炮彈打中,不能成功突圍,而且船體上的炮彈已經漸漸用光,鄧世昌在這種情況下命令全艦官兵放下武器開足馬力向日本的吉野號沖過去,企圖和敵人同歸于盡,雖然吉野號未被擊中,但是日本人被北洋艦隊愛國士兵的愛國精神震驚了,他們的士氣遭到一定打擊,在鄧世昌所率領的致遠號全艦覆滅之后,日本人鳴金收兵,下午5:30左右黃海海戰結束。
黃海海戰的結果
黃海海戰是發生在1894年7月15日一次慘烈的海上戰爭,交戰雙方是中國的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黃海海戰的結果是日本人戰勝了中國的北洋艦隊,北洋艦隊在這場戰爭中全軍覆滅。曾經稱雄海上一時的霸主北洋水師再沒有了喘息還手的能力,而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損失了多名主將,被皇帝下令停止。

黃海海戰圖片
其實后來歷史學家對于黃海海戰的結果只有兩種看法,一種歷史學家認為黃海海戰是日本人以絕對優勢打倒了中國的北洋水師,整個戰局完全是傾向日本人那邊的,也有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黃海海戰結果并未像后人想象的那樣中國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在黃海海戰的第二個階段中國是組織起了有效的自衛反擊的,但是由于敵我力量太過懸殊,這場戰爭最后還是失敗了。
很多歷史學家漸漸傾心于第二種說法,在下午3:30左右黃海海戰雙方開始扭轉戰局,中國的北洋水師順利組織起有效反攻,定遠號和鎮遠號兩艘逐漸對日本聯合艦隊發起了雙重打擊,聯合艦隊被3艘炮彈擊中,船體開始漏水,整體戰局有了一絲好轉,不過這個時候中國的致遠號指揮者鄧世昌壯烈殉國,使整個戰局發生了扭轉,北洋艦隊損失了一名大將,整體官兵士氣開始低落,所以戰爭還是失敗了。但是不管怎么說,北洋水師當時的主要任務不是跟日本聯合艦隊打仗,而是護送一些載有陸軍官兵的船,北洋艦隊歷時5個多小時,終于拖住了日本人的主力,把他們困在大海上,使得中國的那些承載有官兵的船順利登上朝鮮土地,總體來說北洋艦隊還是完成了其歷史任務的。在最后清點戰局的時候北洋艦隊的定遠號致遠號遭遇嚴重打擊永遠不能服役,而日本那邊也損失了30余名中高層將領,一些小型海艦也遭遇到炮火的轟炸。
黃海海戰意義
黃海海戰是發生在中日甲午戰爭前端的一次慘烈的海上大戰,黃海海戰意義非常重要,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的開端,也是北洋艦隊全面覆滅的基礎,其實黃海海戰也標志著當時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因為在這場戰爭中曾經不可一世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沒有一艘主力戰艦被留下來,所以黃海海戰標志著洋務運動造堅船利炮運動的失敗,這場戰爭之后光緒帝非常惱怒,因此下令停止了洋務運動。

黃海海戰部分人員圖片
其實黃海海戰意義不應該只停留在其消極方面,黃海海戰中涌現了一大批以鄧世昌為首的戰斗英雄,也確實鼓舞了一大批海軍軍官,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損失比日本大,但是北洋艦隊也不是完敗,日本也不是完勝,特別是日本艦隊遭到定遠號和鎮遠號的雙重打擊,已經元氣大傷,在黃海海戰之后,日本也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攻擊戰爭。所以黃海海戰一定程度上也抵擋了日本人的炮火進攻。
其實關于黃海海戰意義這個問題在史學界一直有很多個答案,黃海海戰不僅是甲午中日戰爭的開端,也標志著大清朝和日本人之間戰斗的正式打響,為后來大清朝的覆滅奠定了基礎。黃海海戰時北洋艦隊的主要任務是為運送陸軍的船隊護航,北洋艦隊在海上耽擱了5個小時,卻無意中拖延了日本人的主力,使得大清朝的陸軍能夠安全抵達,完成了護航任務,從這一點上來說,北洋艦隊雖然全軍覆滅,但是也是有功于朝廷的。
黃海海戰失敗原因
黃海海戰的最終結果日本以壓倒性優勢勝出而告終,所以以后的歷史學家一直在討論黃海海戰失敗原因,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國的洋務運動做得還不夠到位,造的堅船利炮還不如那些軍事大國,所以中國的海軍裝備不夠優良,在海面上一旦遇到像日本這樣實力強勁的對手時就會變得不堪一擊,所以最后黃海海戰中,中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而日本僅僅損失了幾艘小艦船。

黃海海戰圖片
其實除了裝備不夠優良之外,黃海海戰失敗原因還應該歸結到中國的政治制度上,大清朝的統治到了后期已經十分混亂,光緒皇帝在主戰派主降派之間搖擺不定猶豫不決,他也不知道該向日本投降為好還是該跟日本人拼死一戰為好。
當時主降派的官員貪生怕死畏首畏尾,他們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出賣了國家,在朝廷中到處扇陰風點鬼火故意夸大日本的海軍實力,故意貶低己方的海軍實力,造成了一些官員誤信中國海軍真的不堪一擊,也使得光緒皇帝對洋務運動徹底失去了信心,這也是導致黃海海戰最后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黃海海戰失敗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經費問題,大清朝的統治到了末期已經是日落西山了,國家已經沒有能力拿出多余的銀兩來支持軍費開支,而北洋艦隊如果要打造一支不敗之師,必須要靠大量的軍費投入,這種情況下就造成了北洋艦隊的裝備不夠精良,全艦官兵也經常因為填不飽肚子拿不到餉銀而怨聲載道,所以對整個軍隊的士氣造成一定影響。
黃海海戰的影響
黃海海戰是發生在清朝末期一次大規模的海上戰斗,黃海海戰的影響后來被歷史學家作為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課題,黃海海戰不僅標志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更是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徹底失敗,當時光緒皇帝在黃海海戰上非常震怒,他認為洋務運動并沒有太多成效,反而使得中國的海軍中堅實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所以下令解散了洋務派使得洋務運動宣告破產。

黃海海戰圖片
黃海海戰的影響還包括馬關條約的簽訂,馬關條約是導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最深的一個屈辱條約,這個條約直接導致了日本的中興,滿足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使得他們看出中國統治集團的軟弱無能而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不僅把臺灣賠給日本人,還付出了大量白銀作為代價求和,后來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馬關條約是陷害中國最深的一個條約,如果沒有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很可能不會被日本牽制。
黃海海戰的影響最重要的一個方面表現在朝廷大權旁落,當時黃海海戰發生之前朝廷的權力是掌握在光緒皇帝和洋務派手中的,洋務派和光緒皇帝可以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過,可惜后來黃海海戰讓洋務派大受打擊,光緒皇帝也失去了威信,朝廷的統治權落在了滿族貴族手中,這些滿族貴族不懂國家大事,一心只知道求和妥協,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其實除了這3個大方面,黃海海戰的影響還有很多,例如興起了國內一些愛國運動,也激發了一大批愛國分子向外國人學習先進技術的熱情,其實黃海海戰之后,日本人也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再對中國進行實質性的軍事進攻,給中國帶來了近30年的和平。
免責聲明:文章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聯系刪除。